从传统种植到玉米化工 长春迎来玉米新“黄金时代”

吉林日报
2005-08-05
阅读次数:1656
阅读字体 【


    “玉米,在我眼里就是一张张的钞票。”说这话的王子太,是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邵家村的农民,他种了30余年的玉米。

    在郭景勋眼里,玉米像一颗颗魔粒,在高科技的作用下,不断地释放着无穷的能量。他从事玉米深加工专业30余年,是中国淀粉协会的理事。

    在长春大成实业集团高级工程师纪建平眼里,玉米就是石油。

    玉米,这种有着悠久种植历史的农作物,在光阴的推移中被不断地改变着用途———从主要商品粮到出口农产品,从优质饲料到轻化工原料,再到价值极高的工业资源,目前已发展到替代石油成为化工醇原料。玉米角色的演进,印证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。

    长春,这个坐落在世界著名黄金玉米带上的城市,在今年又上演了一场以玉米为主角的大戏———长春玉米工业区项目建设拉开帷幕。这意味着,长春又迎来一个玉米新“黄金时代”。

    近日,记者在邵家村村委会见到王子太时,他和老伴刚刚铲完地。他告诉记者:“和去年一样,今年他家种了10亩地玉米。去年这块地共产玉米1.3万公斤,分两批都卖给一个养鸡场。去掉种子、化肥等成本,获利9000多元。”

    “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。现在卖粮,想卖给谁就卖给谁,还可以讨价还价。”这番感慨,将王子太的思绪带到了卖粮难的回忆中:“记得1995年前后,每年卖粮都是过关。只许卖给粮库,大冬天从早排到晚,手脚冻得像猫咬一样,不管啥价,卖也得卖,不卖也得卖,自己保存不好就发霉。”那时,玉米的销售渠道单一,农民种玉米的收入难以提高。

    随着玉米栽培技术和品种的进化,长春玉米的产量大幅提高。邵家村党支部书记王连富告诉记者,过去1亩地好的时候才能收300多公斤,现在平平常常就可收1100公斤。产量的迅猛增长,又使农民陷入玉米卖难、储难、运难的困惑之中。长春市副市长李伟说,这“三难”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。玉米直接卖出去,没有附加值;存在粮库里久而久之变成陈化粮,还要消耗资金。破解这一难题,必须搞玉米深、精加工。

    68岁的郭景勋,1975年进入玉米深加工领域,曾参与了多个玉米深加工项目的设计与建设。他告诉记者,长春乃至吉林省的玉米产业化形成规模,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,而1997年长春大成集团的诞生,将这一进程大大提速,“大成”也因此成为东北亚最大、世界排名第四的玉米加工企业。农民将玉米源源不断地送到“大成”。大成集团仅去年在长春就加工玉米116万吨,已经成为一个消化玉米的“蓄水池”。

    亲历了“大成”从组建到发展全过程的纪建平向记者介绍,从成立以来,“大成”玉米加工项目大体完成了三次实质性的跨越:从生产淀粉、蛋白粉、纤维饲料、玉米油的粗加工阶段,到生产变性淀粉、淀粉糖、氨基酸等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阶段,再到生产化工醇的玉米化工阶段。这一系列跨越,使大成集团成为令世界同行瞩目的一匹“黑马”。

    2004年,“大成”的赖氨酸,以24万吨的产量,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IDM公司,今年的产量则可达30万吨。2004年10月,“大成”以玉米生产两万吨化工醇的装置成功投入运行,使其成为世界上惟一掌握这项技术的企业,也是世界惟一一家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化工醇的企业。在玉米加工领域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“大成”,如今成为同行业的领跑者。世界最大的谷物加工贸易企业———美国嘉吉公司的一位权威人士,对“大成”的评价是:“‘大成’是我们最佳的合作伙伴,也是我们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。”

    在刚结束不久的长春玉米工业区总体规划论证会上,“大成”公布了玉米化工醇发展规划:在长春玉米工业区,新规划年加工玉米600万吨、主要建设年产300万吨化工醇装置及其下游产品装置;自2006年开始,用两到三年时间建成年产100万吨化工醇装置,2012年建成全部300万吨化工醇装置。从生产成本上看,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化工醇比以石油为原料低40%;从原料消耗上看,玉米与石油的比例是1.76:8;从投资上看,以玉米为原料的投入,只相当于以石油为原料的25%。郭景勋评价这个项目时说,玉米化工是玉米深加工新的增长点,代表着玉米深加工的未来。(高广和 记者毕玮琳)
 

Copyright © 2000-2013 Sinoinfo eCommerce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 版权所有 桂ICP备15007906号-6  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297号  站长统计
电话:0771-5553306 17776254163  17776252370 传真:0771-5553302
邮箱:al@alcoholnet.com